乌撒卫、小云南史料撷录
明朝乌撒卫、乌撒府建置沿革
何以小云南
“小云南”是一个特定的时空概念,系指元、明王朝背景之下,西南地区川、滇、黔交界一带的地理名词。贵州始建于明朝,三方交界地元朝时属湖广行省。明王朝在西南地区建立政权后,“小云南”所指的地理范围逐渐从元王朝时的泛指概念聚缩为“乌撒卫”辖区的特指概念。明王朝时的乌撒卫辖境主要包含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云南省宣威市、镇雄县等地。元朝的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朝的乌撒军民府、乌撒卫指挥使司,其治所均在今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县城。
“小云南”一词始现于宋朝,《宋史》中有相应的记载,系“大云南”的伴生概念。南宋蜀人吴昌裔的《论湖北蜀西具备疏》中亦有其地理概念。“大云南”系指当时以大理为核心统治区域的“大理国”,而“小云南”则是指时大理国东北向的邛部、阿都部、沙麻部、乌蒙部、易娘部、乌撒部、閟畔部等区域,时核心区域在“建昌府”一带。
公元1252年,忽必烈远征大理,从兀良合台从川西进军大理(1253年)起至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在大理原境设置云南行省的这一时期,因受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小云南”一词所指的地理区域逐渐发生了变化。至元十年,乌撒部附元。至元十三年,立乌撒路,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统四路,辖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等六部,至此,“小云南”的核心区域已南移至乌撒,乌撒绾毂三省要冲已事实上成为了当时“小云南”地界的交通枢纽。《[元]经世大典》有载:“乌撒宣慰司所辖站四十九处。马站四十五处,马一千七十四匹,牛三十只。水站四处,船二十四支。”
抛开特定的历史时空讨论具体的历史问题毫无意义。中国地名叫作“小云南”的地方有很多,但“乌撒卫小云南”确实仅有一处。即便是当年初到乌撒的古人,也未必清楚“小云南”的来龙去脉,乌撒古城北有“云山”,南有“云关”,尽皆让人迷惑其与“小云南”有关。
何谓乌撒卫
乌撒卫系明王朝建置于西南地区川、滇、黔交界处的驻军军事机构,兼具农业生产、交通保障及少量行政职能,与乌撒府同城而治。乌撒卫置前所、中所、后所、左所、右所共五个千户所,后所宣威划隶云南后,余四十八屯。乌撒卫治所即是今威宁县老城区,中所旧址与治所附廓同城。乌撒卫左所、右所的旧址亦在今威宁县的行政区划范围内,乌撒卫大槐树旧址就在今天的威宁县城君怡广场与瑞正国际。
乌撒府系明王朝时期管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隶元朝时为乌撒路,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改为乌撒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隶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乌撒军民府,下辖武职土司,兼领军、政,享有较高程度的自制权,与乌撒卫一直维系着“府卫同城分隶”的交互格局。
明朝末年,府卫颉颃(xíeháng)、政区冲突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军民府制度据时势进行了调整,削弱了卫所原有的少量民事行政职能,府内职官逐步向“土流参治”过渡,卫所的部分军事权力亦受军民府的提调节制,军民府的综合政治地位高于卫所。新制军民府制度实施后,乌撒军民府与乌撒卫之间的权力调整让渡情况暂无详实的史料予以佐证,乌撒卫依旧作为独立的驻军军事机构由贵州都指挥使司辖治。
- 微信公众号“威宁融媒”于2024年11月06日,曾发布有“奋进70年 | 威宁,一路走来...”一文,其中有“乌撒卫大槐树”旧址的清晰照片,有需要的请自行参阅。
- 本站亦登载有凤山寺大槐树照片。
- 《[嘉靖]贵州通志》成书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其中所载乌撒卫的建置沿革,徭役,财赋,兵防等数据与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乌撒卫移民”、“乌撒卫胶东移民”、“乌撒卫大槐树移民”关系不大,《[万历]贵州通志》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