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八景”刍议

罗宣信
目录

  旧时的“威宁八景”,多数已在时光和历史中湮没。而“凤饮龙泉第一山”的凤山,如今仍屹立于县城东北;“西山霁雪镜中悬”中的西凉山,依然巍巍矗立在草海西边。它们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永存。

《威宁县志》中的八景

  遍翻《威宁县志》,内中并无“威宁八景”之说,倒是先后在文中描述了以下“景胜”(即胜景,以下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凤岭在城东二里,形如凤翥。……且东寺晚钟为景胜之一。

  九龙山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一名韭菜坪,一峰中峙,九岭环绕,故名。……九箐藤萝为景胜之一。(韭菜坪时属威宁境内,但远离县城,非走近不能见,故也未列入两首“威宁八景”诗。今虽不属威,但历史上,它仍属过去的威宁“景胜之一”。)

  西凉山在城西六十里,山势绵亘,高耸冲霄,如屏障然。冬时恒有云雾笼罩,偶逢开霁,积雪皑皑,望之如玉山也。西山霁雪为景胜之一。 龙泉在城东北里许凤岭下,水甚清冽,惟夏日甚浊,为县城东北两部饮料。凤饮龙泉为景胜之一。

  葡萄泉一名珠泉,在沙龙潭西,为县城名胜之地。殿宇错落,楼阁参差,方塘游鱼,古木寒鸦,有自然点缀之趣,为景胜之一。 东关外有涌珠泉,愤泡如珠,昔贤题曰“珠泉玉液”。

  近城正南有六洞桥,烟柳可观,昔贤题曰“六桥烟柳”。

  北门外有三江市,东曰“铁锁孤舟”。(市,此谓做买卖之地,集市。下引第二首“威宁八景”诗中有“渔人闹市三江口”和“铁锁孤舟一只船”句。) 《威宁县志》中,上述被称为“景胜之一”者共5景,加上与“威宁八景”诗有关的“六桥烟柳”、“闹市三江”、“铁锁孤舟”等景,亦可视为八景。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志八景”。下引两首“威宁八景”,诗中的相关景胜描写,都可从“志八景”中找到出处。

.....回目录.....


苗勃然先生的“威宁八景”诗

  “威宁八景”诗,笔者首见于《威宁文史资料》第一辑(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10月),朗毓英先生供稿的《威宁古诗八首》中:

威宁八景

前清邑人贡生 苗勃然

凤饮龙泉不计年,轻舟稳系草湖边,

六桥烟柳横银海,半节松涛戛玉泉,

东寺晚钟天上落,西山霁雪镜中悬,

霞明鱼市菱歌起,闪翅黄莺扑岛前。

  此诗(以下简称“苗八景”)前六句所述六景与“志八景”中六景相同或相似,因为两者同为苗老先生所著。后两句为“志八景”及下引另一首“威宁八景”中所无,应是到苗老先生这一代人当年才见过的景胜:

霞明鱼市菱歌起

  鱼市,即鱼市坡一带,今威宁三中所在地。草海边的打鱼人赶早带着鲫鱼、干细鱼、虾、鲜虾,如是秋天,则还有采摘的菱角、慈姑等收获物进入清晨的鱼市;“菱歌”,采菱人、打鱼人唱的山歌。

闪翅黄莺扑岛前

  笔者以为此处非实写黄莺鸟,因为全诗都在写“景”,如实写“黄莺”鸟,那草海中比黄莺大、多、有名的鸟就多了。又,在《威宁县志》“物产志·禽类动物”一节中,作者列出了雁、鹤、鹳、燕、鹰、鹞、雕等近40种飞禽中,唯独没有“黄莺”。据孔令森先生向笔者现场介绍,“黄莺闪(展)翅”一景。在今龙山(“又名大隐山,在城东二里,蜿蜒如龙,上有洞曰‘神仙’”,即觉岸寺神仙洞)与万年寺(九台寺)之间,有两山相联成一V形线,若黄莺之翅展开飞翔状。“扑岛前”中,若“岛”是指草海西边的阳关山(又名罗星岛),似觉太远,很难把二者联系到一起。

  据《贵州之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贵州最大的天然湖”一节中所叙“(草海)湖中有被称为水上公园的‘蓬莱’小岛,以及羊(阳)观山岛,倮落山岛。”这“蓬莱小岛”及“倮落山岛”是我们这代人也未见过就消失的景观。另据韩大宏先生在《威宁古韵》一文中述:“明朝年间,草海水域面积约120余平方公里,(可能是把北海包括在内)……今职校(老二中)所在地原为一个美丽的小岛,四面环水,北面与县城对峙,凤山寺、斗阁庙飞檐翘宇,映入海中……”(《新威宁》2013年第10期),这个美丽的小岛或许当时即是“蓬莱小岛”或“倮落山岛”也未可知。果如是,则今万年寺西的“闪(展)翅黄莺”似要扑向这个美丽小岛便很形象与易于解释了。因为“黄莺闪翅”景在城东,“美丽小岛”亦在草海东边,相隔较近,极易让人产生联想。

.....回目录.....


流传最广的“威宁八景”诗

  次从子也先生著《威宁散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10月版)中,见到了另一首流传最广的“威宁八景”诗。《威宁诗词楹联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9月版)也以“无名氏”作选入:

凤饮龙泉第一山,脱冠饯别两分难。

渔人闹市三江口,六桥烟柳遇神仙。

野马腾郊青草地,铁锁孤舟一只船。

醉饮葡萄沽美酒,四水西流永不还。

  注释:这是咏威宁景物传颂很广的名诗,作者不详。所咏“八景”,因物换星移难一一确指,读者可以意会。(原注)

  笔者以诗中“脱冠饯别两分难”句,(这是写明清时黑神庙东北的接官厅景),以及该诗流传之广,《威宁县志》中也无记载为据,推测此诗在时间上似应早于“苗八景”诗。《威宁县志》写成年代“直到一九二四年才最后定稿”,苗勃然老先生于“一九二八年病故”,这时早已进入民国年代,“接官厅”已无用或已消失,故“苗八景”中已未再写“脱冠饯别”景。是时,“霞明鱼市”已落户南海北边,成“市”,故有了“霞明鱼市菱歌起”句。以下简称该诗为“早八景”。

  “早八景”含“志八景”中的5景,较之“苗八景”又有“脱冠饯别”、“渔人闹市”、“野马腾郊”、“四水西流”四景与之不同。

  综上所述,三个“八景”中,描述相同的胜景是:凤饮龙泉、六桥烟柳、珠泉玉液、铁锁孤舟(“轻舟稳系草湖边”,笔者理解仍是写威宁古城墙、城楼及城内建筑如玉皇阁塔等构成的这艘“孤舟”被锁在草海边,“稳系”并非实写草海里的打渔船系在岸边,否则就勿须用“稳系”了)。

  笔者推测,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角度、视野、感受等不同,故有了两首同题但内容有异的“威宁八景”诗。或换言之,所谓“威宁八景”,由于时光流逝,物换星移,有的“景胜”破败、消失(自然的、人为因素),“威宁八景”没有完全保留下来,尤其是人文景观,因而一直未能有一首公认的、权威的、固定而未中断变化过的“八景”诗流传下来,若说有,相对地说,那只有“早八景”诗了。因而,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两首有区别的“威宁八景”诗。

  另外,苗诗中的“凤饮龙泉”、“六桥烟柳”、“西山霁雪”、“东寺晚钟”四景与“志八景”中的相同。“志八景”中四字命名的胜景名,与不少风景名胜如杭州西湖十景等的命名方式大致相似,即脱离原诗句也能独立成为简单易记的胜景名,如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断桥残雪、雷峰夕照等。

  对照读来,“凤饮龙泉第一山”在“苗八景”中成了“不计年”:凤山这只凤凰在这里“饮龙泉”不知已饮了多少年,无法计算;“六桥烟柳遇神仙”,只是遇见那么一两次,神仙们不可能常住六桥,神仙们走了,如今也只剩下“六桥烟柳横银海”了。这也是认为“早八景”诗早于“苗八景”诗的理由之一。

  笔者试图从现有见到的有关资料中,根据个人所知及理解,力图用文字大致还原流传最广的“早八景”诗中已消失的那些景观。但愿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想象的空间。

  “早八景”中的“凤饮龙泉”、“六桥烟柳”、“醉饮葡萄沽美酒”等景已不难理解。

.....回目录.....


脱冠饯别两分难

  从官岭路(中山路东端往右)往上,一直通往祭旗山,“祭旗山在城东里许,……自来镇军出征,必于此山祭旗。”官岭路中段往左,现还存有一条岔到威毕公路的大道。这条路原较宽,路两边原并排竖立着不少一人多高的大石碑,当时有的字迹早已模糊,应是从明代就开始有了。解放初尚存,后不知所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笔者也曾见过,总还有几十块,不懂上面的内容。现在想来,内中定有明清到威任职的相当等级的官员,上任时或离任后,同僚或当地官员、士绅、乡贤等为其刻碑记下的职官、宦迹、功德等内容的记载。也许还有地理、建置、历史等方面的记载等。

  威毕公路即326国道未建前,此路是往北通往头塘、石关口等地的大路,连接往赫章、毕节的古驿道。路北端排列的石碑末尾或更远,即是“接官厅”建筑,送往迎来的官员们就在此“饯别”或跪接。“接官厅”过去人们称之为“接官天”,“天”是“厅”的方言讹读。古代交通极不便,步行、骑马、坐轿,一天走不了多少路,因而“相见时难别亦难”。“脱冠饯别两分难”,其实是写“接官厅”及沿途、周围的胜景。

  “脱冠饯别”的地方是“接官厅”还是“接官亭”,笔者倾向前者。“亭”,十里长亭之类,似觉太远。从整首八景诗内容看,写的都是古城、城郊的景胜。又,“接官厅”,贵阳等地历史上也有:“……富水河,河边又建有接官厅,来往官员都在此歇脚”。

  总之,“接官厅”路是通往赫章、毕节,连接往贵阳、四川的大通道,是古城东边对外连接的重要通道。威宁刚解放,县城民众就是从接官厅一带举旗鸣炮、敲锣打鼓欢迎从毕节、赫章过来的解放军部队,从中山路,进东门入城的。

.....回目录.....


渔(邑)人闹市三江口

  三江口,“志八景”中有“北门外有三江市”,北门:原在今威昭路中下段。威昭路俗称馆子街。改革开放初,有久居威宁的外地人,后得外号“王冒尖”者,带头在这条街上开餐馆而得名。“北门外”:今汽车站、火星塘(开发区)、人民北路及以东一带。本地人在讲“南门外”时,习惯说成“南门前(音qiān)”泛指原南城门前一带的地方。因而“南门前”现已成了2路公交车的一个站名,这是逐渐消失的古城历史地名中,还保留下来且被使用的不确指地名。

  人民北路以东,解放前及解放初原有大广场称北校(jiào)场。(南校场在今县职中以北,至威水公路边,原勘二队驻地一带,也称为南厂)。北校场再往东,凤山脚即是龙泉(龙王庙),龙泉水流古称清源河,“清源河一名北河,附郭,源于龙泉,纳城北诸水。火星塘皆此水所潴而成,复汇干海子,西流二十余里至坛罐窑入湖(草海)”。清源河因在城北,离古城东、北门不远,故东门一带的人称之为东门河;北门一带的人称之为北门河;解放路中段及以北的人称之为大河。大河流至与葡泉路交叉处有第一个取水点(有石阶上下),称头道河;在与菜园北路交叉处是第二个取水点称二道河;北门与东门之间,解放路及以北的人家从菜园南路(礼拜寺巷)通过缺城(古城墙坍塌处)至二道河挑水;清源河与人民北路交叉处取水点称三道河。过去有民谣:吃头道河水的是背黑煤炭的(赵家山等地春季缺水,卖完炭的人们、赶场回家的或专程从头道河、龙泉取水返回);吃二道河水的是坐店铺的(解放路过去属城内主要商业地段,多商家,解放初老县城分为四个街道片区管理,大致是:威昭路、南泉路及以西为一街;解放路片区为二街;东门外中山路片区是三街;老市场坝至老医院方向这一片区为四街。按当时大致的经济状况,有民谣曰:一街穷(城镇贫民较多),二街富,三街四街坐当铺;又曰:穷一街,富二街,不穷不富三四街。)吃三道河水的是坐衙门的(老县政府及这一带的人,除井水外,多从三道河取水最近便)。龙泉以西,沙龙潭、葡萄泉流水往西汇合又形成一条河,大致与清源河平行而流,较之大河,水流相对小些,人们称之为小河。“沙龙潭在龙泉西牛家院”,“幸有沙龙、涌珠二泉相去里许,细流会合,迂徐绕城,滔滔不竭。四时入辙,足以御火灾,滋灌溉,供汲饮。而沙龙一泉,较珠泉犹巨”。旧时似乎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人们约定俗成:中午以前是不能在大河洗菜、洗棕片(滤豆浆用)等与做吃食有关的器具的,因为那是家家户户挑水的时间;无论何时,都不能在大河洗衣服。洗衣服固定只能在小河。

  清源河、沙龙潭、葡泉三处水流,组成了“三江”,昔时古人把较大的湖泊称之为海、海子,除了未见过真正的海、洋外,是表达了对自然力的敬畏与亲和,将河称为江,亦是如此。故清源河、葡泉河、沙龙潭河,自然也可称之为“江”)。三个水源地即是“三江口”。

  “渔人闹市”与苗八景中的“霞明鱼市菱歌起”,也曾使笔者困惑:两个鱼市,一在草海边(鱼市坡),另一个则远离草海,到“三江口”来了,这是何故?不久前,笔者求教于老家原在菜园北路附近,原“菜园子”世居的唐启龄先生,先生曰:“渔人闹市三江口的‘渔人’是‘邑人’之误”。笔者一下豁然开朗了,这里的“邑人”即指威宁古城及周围的人,本地人。

  龙泉至“邑人闹市”,火星塘以下至大洼塘、干海子,即老县城北的中坝、城西北的下坝,(上坝即小屯坪子),古时为北海。《大定府志》有云:“仙宿海水至州城之西北隅,又纳龙泉、火星塘、大凹塘诸池泽之水。三泽皆在城北,大凹塘最大,人称北海也。”“……至1857年8月(清咸丰七年七月)春夏间,淫雨为灾,山洪暴发……使南北两大海子合二为一,又形成一大湖”。年近八十的唐启芙女士,曾与笔者谈起:在今老干局一带,原有北海遗迹:几个小山包上长满了滇杨树,山包间的池塘里长满慈姑、水草、菖蒲等,我也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与同学们放学后在那里采“毛蜡烛”(学名蒲棒,香蒲的花穗,黄褐色,形状象棒子,可用于外伤止血)。

  “三江口”及周围的寺庙不少:龙王庙、涌珠寺、三官庙、黑神庙,(《威宁县志》亦载有“忠烈宫”、“佑国宫”。)《威宁文物》(威宁县文化局编印,1998年9月)载:“黑神庙位于威宁县城东,本名‘佑国宫’”。佑国宫、忠烈宫、忠烈祠、忠烈庙、黑神庙即供奉唐将南霁云的庙宇。从这里,也佐证了笔者拙作“威宁寺庙二题”中,我县黑神庙供奉的是南霁云的观点。见《乌蒙史话》2013年第4期),还有火神庙等。历史资料也载:“湖周围有许多处清泉如双龙泉、龙王庙泉、西门外泉等。”“湖区还有龙王庙、斗姥阁、六洞桥、观海桥(亭?)、观鹿台等名胜古迹。”东门外及中山路南北,有南、北顺城街、北关街(惯称“北关头上”)、铁匠巷、新街、奈子巷(今健强巷)、当铺巷、江西街、挑水巷等路巷皆通往“三江口”,那时古城内街道较窄,现在的街道如原古城内主街解放路是经过拓宽的。四周有道路通达的三江口,卖柴炭的,卖菜的(三江口周围就是城郊最大的菜园子),卖铁、铜器的(江西街南段解放前就有不少家铜匠作坊)卖香烛纸炮(竹)的,卖小吃的,卖山货土特产的,卖香(菜)油的(二小北边临公路边,原有一株古柳树,故称该地为“大柳树”,附近多榨菜籽油作坊,过去称菜油为香油),卖麻布的,摆地摊卖中草药、膏药成药的,剃头(理发)的,赶庙会,烧香还愿的……如是临近过年,更有昭通、中水一带的蒜苗、大量的堆放在地上卖的红、黄广香(敬神用,区别于本地产土香),白地瓜等,摊贩们或背或挑,长途跋涉向县城涌来,卖白炭(木炭)或称杠炭的,卖玩具的,毕节方向运来的儿童玩具“丙叮崩咚”(一种玻璃吹制品),兴义方向运来的桔子“大红袍”等,不一而足。偶也有外地演杂耍的,摆西洋镜(北方叫拉洋片)的,(笔者小时也看过,还记得边看外地老头移动境内画片,边听老头唱:“小姑娘下楼来,来哟吹灯,吹了明灯,往内哟望……”)当然,这些都是笔者解放前和解放初看到的现代街景、市井图,而非“邑人闹市三江口”的闹市景。对“闹市三江口”当年是什么样子,我们确只能凭想象了。

  又,《威宁县志》“建置志·市集村寨”篇中有“小河边,黑神庙”二市集,笔者疑“小河边”因与“黑神庙”集市名相连,二者相去不远,此“小河边”是否菜园北路范家花园附近的小河边,若是,应属当年“三江”“闹市”的一部分(包括黑神庙市集),或“闹市”逐渐衰退后留下的区域性小集市。

  1964年,以龙泉为水源地,县及有关部门在祭旗山建了自来水厂,县城大部分居民从此告别了从头、二、三道河挑水的历史。街道居民改由近便的街上自来水站挑水了,一些机关单位及宿舍、居民家,自来水管入家进户。当时新华通讯社为此专门发了电讯“贵州高原上的县城有了自来水”。上海《新民晚报》等报纸也刊载了此消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一个城镇有自来水本来是很普通的事,有啥稀奇,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状况下,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今的“三江口”一带,不说是高楼林立,也是钢筋水泥块铺满地了。自来水管与电线、电话线、闭路电视导线一起早已进入家家户户。清源河失去水源,被钢筋水泥板覆盖,与小河一样,河堤中间铺成了路,河床完全成了排污沟。原来的清源河堤上,近两尺宽的堤面上人可行走,两边长满锁眼草和其它野花野草,夏秋两季堤边不少针针花开了(黄花菜),除了夏季暴雨,河水永远是那么清澈,永不干涸的欢快向西流淌,冬天,河面还飘着热气……河堤上,威中的学生们独自或二三同伴在河堤上或坐或走,看书、散步、聊天的美景,早已风光不再。原来碧绿的城郊最大的菜园子,绿色越来越少,菜地已逐渐被农舍房屋分割包围,蚕食得越来越小,恐怕会在不久的将来,就最终消失了。这就是今天见到的“三江口”一带的景色。

.....回目录.....


野马腾郊青草地

  一作“芳草地”。过去人烟稀少,草海北边,六洞桥东西两面,祖家沟至西海码头一带,海边是广阔平坦的草地。1916年元月下旬,蔡锷将军率护国军北伐讨袁,就是在六洞桥一带的草地上检阅北伐部队。野马:打脱缰绳的,不知谁家的,哪里奔驰而来的马匹。郊,城郊,草海边的草地。这是一幅极富诗意的海边图画。

.....回目录.....


铁锁孤舟一只船

  威宁古城,“城垣计千八十丈二尺,城堞千五百三十,周匝九里三分;筑以石,高丈五,城楼四座。”“城中山头有九”,(《威宁县志》),玉皇阁木塔矗立于大致位于城中心的南苍山顶,塔顶有高约两米的绿色宝顶。古城东、西门地势较高,南、北门较低,且东、西门间距长,南、北门间距较短,南门和西门临海,特别是西门,高高座落于海边,距草海最近,站在城郊的山顶一看,古城犹如头向西南,尾朝东北,停泊在草海边的一艘巨船,玉皇阁塔则似巨船的桅杆突兀于巨船中央。

  铁锁:“志八景”中有“北门外有三江市,东曰‘铁锁孤舟’”。东,东边,东门。古城东城楼门外,往东100余米处,东门外的中山路左边有一排民房相连,这排房子整体呈长三角形状(翻修过的老房子今仍存),三角形底边对着东门,顶角朝向东北,北边对着新街口,南边临中山路,三面临街,形成了街中有街的景观,且是县城周边唯一的一处。这一排三角形房屋的顶角过去连着建在街中的字库(旧时为尊重书籍、文化,敬惜字纸——有字的纸,不能乱扔,在公共场所包括街道专门建有字库,用于贮存和焚烧字纸之建筑物。)字库建得比一般民房(一楼一底)高出许多,字库的东边又连着竖立在街中的街灯杆,灯杆亦高出民房不少。从凤山、龙山方向往下看古城,这三面临街的一排三角形民房连着似铁柱一般的字库、街灯杆,犹如巨锁铁链,牢牢地把古城这艘巨船从船尾锁住,永不飘移。此即“铁锁孤舟一只船”或“轻舟稳系草湖边”景的来历。

  这是老家住当铺巷(巷口北端不远处就是“铁锁”)的孔令森先生,五、六十年前就从长辈们那里听来的,描述威宁八景之一“铁锁孤舟”的来历。“铁锁”仍在,“铁柱”早已没了踪影,草海边的这只大船也仅留下桅杆——玉皇阁塔,而船体——古城墙和城楼则早已被拆除,消失近60年了。

.....回目录.....


四水西流永不还

  “威宁八景”,只有“志八景”中有一处写了远离县城的韭菜坪“九箐藤萝”,其余都是写城郊附近的景色,故“四水”不会是指城郊以外的江河,因为人们看得见的“三江”就在城郊的凤岭下。

  城北郊的清源河、葡泉河、沙龙滩河“三江”水几乎是平行向西流去。今县医院西北,铁路桥以北,离102省道不远处的黑龙潭,原出水量大,夏季水清凉,可饮用,是发水沟的水源。发水沟虽名为沟,其水势却不小,水流与威昭公路(今人民北路段)在威中旧大门旁交叉处,建有与清源河、小河一样不小的涵洞,水流沿威中足球场南边向西流,也大致与清源河、小河平行。过去,发水沟水流四季不断,“发水”是指夏季山洪汇入,使水流暴涨,漫过河堤和公路,人们称之为“发水”,发水沟应为“四水”之一水。“四水”之中,独不见《威宁县志》对之记载。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威中体育老师曾德康曾带领学生用劳动时间在足球场东,沿发水沟堤边挖出了游泳池,引发水沟水入池,拟上游泳课,后因缺资金,无法将池底及四周固化,文革中淤塞。

  传说明惠帝浪迹威宁,自号乐隐秀才,某日,在县城北郊向一户人家讨求点粮食作马料。不料这户人家只拿得出点瘪谷子(稻谷),乐隐秀才无奈地看着清源河等流水无一例外地向西流去,便说道:“威宁河水向西流,栽了谷子不低头(不结实)!”人们遂以为这是乐隐秀才封谶(方言读成“阵”音)的结果,使威宁(城郊)种稻不低头。其实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记得全县划分为十四个区时,除了小海区外,其它区(包括城关区)地势较低处及河谷地带都可产稻谷。且还产出了著名的炉山米。大跃进的1958—1959年,县农业部门在今街心花园西北边,原城关供销社大楼附近,种了一块水稻试验田,用“超声波”给稻田加温,那时一过街心花园的岔路,到威中(今人民北路),公路两旁无一间房子,无一户人家,路两旁全是土地,我们上学放学都要经过那里,但见稻田里秧苗长势不错,最终还是未结实。“四水西流永不还”,既写了城北清源河、葡泉河、沙龙滩河、发水沟河流域的景致,也写出了城北城南东高西低的地理走势。

.....回目录.....


结束语

  从早八景诗中的“铁锁孤舟一只船”句,也可判定早八景诗写成于威宁古城建成,即有了古城这只大船之后,从明洪武十四年(1382年)古城建成,至解放后的1954年拆除古城,这艘巨船锁在草海边达572年,近六百年的时间,与时至今年(2013)贵州建省六百年时间大体相同。至今,“孤舟”已消失近60年。“八景”中仅剩下“凤饮龙泉”、“东寺晚钟”(东寺:志八景中专指凤山寺,改革开放后,群众集资、政府出资修复。是八景中修复的唯一的人文景观)与“西山霁雪”三景。“六桥烟柳”桥、堤虽在,然已残破不堪,烟柳早已消失。

  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笔者设想,即使不能恢复六桥、堤原貌,只要有关部门协同合作,明确和划定沿堤两边各3—5米土地使用权属,(堤两边原来柳树生长的地方),就今天来说,在堤两旁栽上几百株柳树应是不太难的事,既搞了绿化,又恢复了一大人文景观,又多了一个旅游景点,何乐而不为?果如此,要不了几年,六桥、堤两旁的“烟柳”便可恢复。如果有一天,草海水能抵达六桥及堤下,游船可直达六桥,那将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振奋人心的美景!

  “四水西流永不还”,逝者如斯,旧时的威宁八景大都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近三年多来,全县干群充分发扬“威宁精神”,使威宁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不少“景胜”。在为家乡的巨大变化兴奋之余,笔者也情不自禁地凑了几句打油:

列车轰鸣龙凤前,马摆风电叶片旋,

西山霁雪映银镜,码头西海江家湾,

东寺钟声送祝福,厂房齐布五岗间,

创新跨越绘新景,美丽威宁大梦圆!

  在同步奔小康,实现威宁梦的建设热潮中,在再过三年,再造一个新威宁的宏伟进军中,相信一定会不断涌现出更多新的威宁八景、十景、十八景……

2014.1

.....回目录.....
 Copyright © 1999 - 2024 Caohai Omnifarious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草海多维世界  http://www.caohai.com
 网站首页 | 沧桑乌蒙 | 盛馔威宁 | 高原律动 |